歧義

2008/11/03

從「草蜢」到香港的「漂流教室」

Filed under: Hong Kong,Identiy — pinksealife @ 14:45

獨自在家的晚上抬頭嚇見一隻草蜢在天花亦步亦趨

阿爸喺電話叫我自已搞掟佢,又唔可以打999

站在屋裏的海角七號苦思了一會後,心想莫非真的要自己上陣突然想起鄰居於是揀了最熟的一戶打算救求

打開門是我的「兒時玩伴」正好她的男友人在家,並英勇地以掃帚送了這不速之客一程

關門前對「兒時玩伴」說「你下次有曱甴我叫阿爸幫你踩」

把門關上,突然想這鄰里的親切關係

諗起而家成了靚女的「兒時玩伴」小時候被阿媽趕出門口喊到叫唔到聲既慘況

記得我帶住我個女仔芭比去搵隔離屋另一「兒時玩伴」同佢個男芭比French kiss 然後阿爸阿媽驚訝地話唔可以咁玩,再咁就沒收(比著而家呢種性文化教育可能落後左d)

阿女麻新年整既年糕人吃人讚,原來係跟以前剛黎港時係上環既同屋主學既

近期幾紅既胡恩威曾近講過佢對香港價值既睇法︰「小時住在樂富,很能感到那種社區鄰里的親切關係。現在的規劃政策,對人的尊重越來越低。從前的H型公屋、前舖後居,都有助建立守望相助,互助互愛的社區關係。」

的確,而家既香港社會多左好多冷漠同陌生

就是走在apm time square MK 的街上,時不時會有種很累很空洞的感覺

有時成日裏面竟然可以同一個人打招呼既時候都冇

有時我連同阿女麻講野都望住部腦

好多嘢都係同出一徹既

城市裏的陌生人冷漠

回到家對家人也會冷漠

這是個實實在在的警號啊

「試想鄰里之間互相幫助,能為政府節省多龐大的開支?」

政府做左d mug?無做d mug?

傳媒有鼓吃人打機做電車男做港女

股神建立左錢文化同中環價值

但係冇人帶人情味入香港社會

而政府好似樣樣都有做好似冇做

 

或者要搵人包裝下「人情味」變成出得議事堂既issue,講下對香港競爭力前途$$$經濟旅遊業有咩幫助

胡恩威評香港「古惑仔」文化 2004-12-22

Filed under: Hong Kong,Identiy — pinksealife @ 14:02

洪 磬

 胡恩威,一個香港文化界響噹噹的名字,建築師,原創劇場進念二十面體的導演,多個文化委員會與民間組織的成員,又是筆耕不倦的文化評論人。多年來除了創作,還就公共文化藝術的議題發表大量評論文章,在民間用知識分子的聲音喊出大眾的心聲。

 

 在我們緬懷戰後的經濟神話,並計劃再打造一個的時候,十一月底,胡恩威出席本報與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辦的「西九龍論壇」,批評政府對文化的態度。

 近年香港「名嘴」和意見領袖愈來愈紅火,胡恩威看自己「文化評論人」這個身份,最重視的,是知識性,以及知識的代言人在社會中的積極角色。

 也許,在現實中、在現代社會,意願與現實、硬件與軟件要認清一點。

評論與多元社會

 「文化評論人的角色,就是透過分析論述與批評公共事情,帶動社會討論。」

 「批判很容易,但在殖民教育,忽略了評論部分,而是製造學生機器。但每個人的性格能力都不相同,而香港的教育基本上只製造兩類人:Sales同經理,至多是管理層的人才,再高層次的領袖所需要的魄力和道德承擔,則沒有栽培。我大學時很多唸工程的同學後來都幹電子Sales。」

 「我們太重視短期經濟利益,忽視長期的發展。應該有一個平台,給不同的人發揮空間,社會是要有分工的,不是分高低,而是讓不同界別的人都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貢獻。」

公屋文化 

 「小時住在樂富,很能感到那種社區鄰里的親切關係。現在的規劃政策,對人的尊重越來越低。從前的H型公屋、前舖後居,都有助建立守望相助,互助互愛的社區關係。」

 胡恩威重視的,卻不是這些漂亮的口號,而是這些價值失落的後果。

 「試想鄰里之間互相幫助,能為政府節省多龐大的開支?」

古惑的弊病

 這正是胡恩威的香港情懷。一種理性的懷念,懷念的是那種生活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不是空洞的口號。因為正如批評,喊美好的口號太容易了。

 對此,他又回到歷史中找答案。

 「香港是一個製造業為本的社會,崇尚『搞得掂就得啦』,不會想背後複雜的問題。」

 問題是,是否真的「搞得掂」?

 「像政府在西九龍招標的過程中取巧說不是招標,只是『邀請建議書』,建議完是可以改的,那麼怎去評核?這只會引起混亂。」

 「香港人對標準沒有興趣。口頭禪『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就是不尊重標準。一齣電影喜不喜歡可以主觀,但好與不好則背後有其歷史、有系統,是可以辯論的。這次西九龍也是一樣。」

鮮活的多元

 胡恩威曾在英國留學,對外國的多元感受很深。「只要到報攤看看,翻翻電視節目表,就知道有很多不同種類、檔次的雜誌、節目的多元。他們也有很低俗的小報,但同時有很多很『硬淨』的討論。」

 他的多元,是「多元的多元」,非如香港的主流雜誌,幾乎全都是販賣消費資訊和八卦消息,不過是不同的商品而已。

 「通俗的當然可以存在,但不能只有這些。賺錢的人才和行業要有,但也要有空間給其他的志向。」

 更令他憂心的,是通俗文化升上神,被拿到大學裡去供奉。「作為文化現象去研究是可以,但若請他們去教書,他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呢?」

 「港英時代,『諗野是在倫敦諗的』,很多決策都是在那裡做的,來到香港只是執行。分析本土的研究計劃,像研究建築物怎樣節省冷氣,其實很有意義,但多不獲批。」

 「作為文化評論人,我只能就個別事例發表論述和意見,但我們也受資料所限,而且如人口政策的研究是應該持續進行的。最理想的做法,是成立智庫,就各個政策範疇作長期研究。香港就是缺乏這種智庫文化。」

 「香港充滿著抽象的道德,最有錢的人都不是Intellectual Type(知識分子類型)。猶太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是因為他們不單有錢,而且能在思想上影響整個美國。」

打造文化軟件

 「香港主流的仍是一種『古惑仔』價值觀,唯利是圖,但錢不是一種價值來的呀。很多事情不是說說就可以的,慈善也不只是捐錢,而是要身體力行去做的。」還是一句老話:香港是硬件充足,軟件空白。

 「香港的年輕人都是娛樂湊大的,學到的是『八婆野』,簡單來說就是『憎人富貴厭人貧』,自己想有錢而沒錢,又妒忌別人有錢。」

 「作為評論人,我所能做的只是分析和提供主流以外的選擇。我相信社會改變是一種集體意識,講好容易,做就要一步一步來。我只能以身作則,言行如一。」

文化漸進價值觀連貫

 當年胡恩威初到英國,正值戴卓爾夫人主政,「很灰暗,市議會破產,街燈也熄滅了,但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仍然有生活。窮而有生活,像舊時香港,一家大細去大排檔吃飯。那樣Human Capital(人力資本)仍在,一個社會的標準和元氣仍在。」

 「那時候競選市政局,最大的得著是落區洗摟、握手,在學校門口與家長傾談。透過這個過程,我親身感受到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也就知道要捍衛的,究竟是甚麼。」

 「一個社會其實應該是保守的。不過歐美是保守中有開放。他們有一套公認的價值觀,但若你的一套講得通,他們又會接受,這樣便能夠自我完善,便可以永續發展。」

 「這種保守,就是有一套可辯論的標準。」

 「他們的文化是漸進式的,沒有斷裂。相反中國文化則是從前的道德、政權、甚麼都混在一起,現在重整階級結構則過了火。香港已有很發達的硬件,例如法治、廉政,高效率的行政系統等,到我們這一代,少了很多束縛,是可以做點實事、可以為內地作為『示範單位』的。」

西九的啟示︰香港,禁欲假道学與短视创意?

Filed under: Hong Kong,Identiy — pinksealife @ 13:53

香港食色 2008/10/5 胡恩威

香港是移民社会,四九年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都来到香港, 那些不同地方的吃也来了香港, 中菜来了,西餐也是有的,俄国菜车里哥夫皇后,还有Jimmy Kitchen和各种扒房餐厅。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全球化日本也来到香港,日本菜也成为了一种香港人喜欢的菜, 由八十年代的中森明菜到现在自菜菜子,也是香港男生喜欢的菜,香港人说”你条菜好正“的那个””字也可能是和中森明菜有些关系, 女人成为了一条菜,被男人吃了的菜。日本的色也来了香港,三仔四仔五仔3P4P熟女少女老师同学护士医生警察, 日本的色成为了香港男生的色欲指南百科全书,日本的色也是一种”吃”的过程,身体成为了食物,被吃的和吃的,被吃的内体快感,吃的精神快感,造爱成为了一种互吃的过程, 所以香港人不太喜欢西方A片,因为西方A片是运动,而不是吃,两个人在造运动,造爱造的运动, 所以没有了食和色的双重快感。 只是一种单纯的运动式阳性性欲。
日本A片和Sex and the City 都是关于性心理多于性本身。是很女性化的质感, 都是关于女性面对性欲的可能和痛苦,是一种回归传统的女权主议, 而不是港式观念的”性”是女性宝贵的商品,性是单向的男性需求。女性出现性欲便是一种不可告人的罪行, 这种观念被媒体这几年放得越来越大。所以香港人的性生活指数年年创新低,质素低时间短, 不是无因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一个正常平台可以去讨论和分享关于性和色的种种问题, 学校不可以,传媒也不可以. 所以sex and the city 的受欢迎是一种香港女性对色和情的一次“解放”. 那些王晶先生和TVB 的仿 Sex and the city 没有”成功”,因为他们的麻已和师奶也只是把sex当成那种 “哗!真系好有口感“的白痴饮食节去处“性””哗的得呀!“. 根据弗罗伊德的说法,是和创造力有关的,香港或的禁欲假道学和香港式的短视创意是不是有着某些关系? 香港这些年吃的质素色的质素也在大倒退,别的不说,以前随处都吃到的美味新鲜价廉的油条,现在已经差不多在香港消失。一条油条也许是上岗上线, 但吃着一条新鲜热呼呼又脆又软的质感,真的真的和色的质感有些相似。
食本来是香港的最好, 好在平价有平价的美味,贵价有贵价的精美,各种大菜五潮四海,广东潮州江浙四川湖南越南泰国都可以在香港找到好吃的,街边小食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美味生活,白粥油条也好,奶茶厚多士也妙,煲仔饭呀烧味味,都是好味美味,有性格的美味,日本人怎样学也学不到的,那种大气和细致。一碟叉烧饭加西洋菜煲猪骨例汤,乳猪烧肉,各种各种的滚汤煲汤,皮蛋滚鱼片汤,清补凉煲猪骨汤,还有那些变化万千的点心,叉烧包烧卖的做法已经是五花八门,鱼蛋粉牛丸河车仔面,还有潮州打凉,我们都吃大的,英文说 you are what you eat , 是的香港人的宗教是吃,香港人为食而生,为食而死。
饭局是香港人的一种仪式, 形容某个阶层的一种交际活动,在饭局里交流交友交心, 那个”智能饭局”是什么格局?那是主持人“吃硬你”的格局,一面吃一面讲心事,吃完一度菜又一度菜, 一个个的饭局,世界大事国家前途香港命运也在饭局里一面吃一面说尽了,又或者一面吃一面在吹水. 饭局里面要吃,唱K也是要吃,打麻雀的省局也是要吃的。

色是香港人的最“想要”但永远得不到的悲剧。偷偷摸摸的去找色找性. 学校大都没有性教育, 就算是有也是禁欲主义的性教育或者是性卫生教育。以前没有网络没有DVDVCD, 性“知识大都来自文字和图片了, 姊妺杂志的性信箱,依达的威威李私记,现在就是一切来自影像了. 食香港人可以直接去食,但色成为了一种像毒品一样的禁忌又或者是一种想象,所以一切八卦和传媒都在利用色的禁忌来制造一种消费欲望。西方有弗罗伊德,所以西方人至少有着一种性科学, 性心理和身理的科学,欲望的科学, 所以没有太多假道学,人人可开门见山面对自己的欲望,食和色都是欲望,人类本能的必然需要。
食和造爱一样可以是神圣的仪式,也可以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反应过程,也可能只是人存在的一个程序饿了便吃,饿了便造,以前苏杭上海的富贵有人吃可以吃出几个小时,边吃边谈边吃, 海上花都是吃的场面,在房间里是吃, 也可以是几分锺把饭把菜放到肚里,味道是什么也下重要, 肚饱就好了。食色性也是香港人生存的本色,一切也是为了食和色,食好像没有什么道德, 什么也可以吃in the name of 吃, 色和性就是想要又不要人知道, 就是成为假道学,你看看那些上戴相片那种对陈冠希像宝哥哥的指责,也是大家出于对那种齐人之福的嫉妒,多于是相信道德, 网上世界成为了性爱大观园,我们的平民百姓成为了刘姥姥,小见多怪,口不对心, 沉迷但不承认, 一个又一个的美色被你这个小白脸吃了,还了得吗? 所以大家都以道学家的理由去看这些色相,一面口中叫坏,心里面就是很high.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