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義

2008/10/28

安寧

Filed under: Live — pinksealife @ 13:11

.

事情是這樣的︰

.

星期二的早上,穿過喧鬧但不煩擾的街市,吃過滑溜溜的豆花,往肅靜的圖書館去。

.

街市喧鬧但不煩擾

.

相反

.

表面安靜的圖書館,卻叫人有種煩燥不安感

.

今次,我遇上了館霸,無端白事給我罵個狗血淋頭

.

那是個枱頭堆滿英漢字典、旁邊有張寫滿音標的廁紙,冷不及向我發火箭、感覺像IQ博士的男人

.

他還迫我用英語和他理論,我沒好氣,職員也沒好氣,便容忍他好了。

.

.

表面的和平,難平我內心的巨浪

.

要知道我是個執著的人,這時我氣豈能平?!

.

.

站在窗旁,遠眺重山

.

我知道,我需要一份安寧

.

上網、MSN, Facebook是沒有用的,Inner Peace 就是發自內心獨自感應的

.

上網,Google「安寧」,去找我需去的一份平安……

.

.

有個和平使者,唯有在內心得到安寧的人夠多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才會祥和,才不致再有戰端。

.

.

多少次,由討厭到成為壞人,我延續了那份仇恨和不幸。

.

.

「要擁有美麗健康的人生,就要讓身、心、靈都得到完善的照顧,急於追求生活的速度,相對的會失去內心的平靜。這個社會講究速度,來匆匆,去也匆匆,高壓忙碌, 惹來身心疲憊,人際疏離,每日趕赴一場又一場的盛宴,生活沒感覺,漸漸流失一些最珍貴的東西。社會充滿不安和疑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戶動失去了誠信原則 和基礎,如果我們的社會缺乏了最基本的信任,這些價值又將建構在什麼樣的基石上?有誰可提供答案?」

.

.

就是那種感覺,有時在人來人往的路上走,有種強烈的感覺,心裏空洞,像海盜船上的離心感。

.

.

她說:「和平之道,乃是以善止惡,以真去妄,以愛息恨,圓滿的愛能消彌所有的恐懼。」

.

又說:「如果你面對很大的困難,只是表示你有解決這麼大困難的能力,所 以沒甚麼好喪氣的。正由於困境是增長內心力量的機會,困境越大,成長的機會也越大。」

.

會有煩惱或身體方面的問題,只是在顯示我們的身體不過是暫存的皮囊, 真實的是那不滅的、驅動皮囊的實性。

.

.

一旦我們能想:『謝謝老天給我這些助我增長靈性智慧的難題』那麼困難已不再是困難,反而變成機會。怎麼樣才能有真正的 和平呢?

.

.

真正的和平之道應該是以善止惡、以真正偽、以愛止恨。

.

.

她也相信:人類的內心深處極渴望世界和平

.

.

.

只要不為冷漠、麻木和恐懼所縛,就會為和平出力。

.

.

因此,這也促進和平人士的責任

.

.

去鼓舞冷漠的人,以真理感動麻木的人,以信心安撫恐懼的心,相信天理永恆不違。

.

.

所有違反天理的事物都無法長久。

.

.

.

所以,不論世界如何變動,我們都不要絕望,而且還要散發和平的希望,希望世界永無爭戰。

.

.

和平一定可以實現,因為意念有無比強大的力量。

.

.



2008/10/26

「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香港有甚麼可能?」龍應台 2004年11月9日

Filed under: Hong Kong,Identiy — pinksealife @ 11:12

香港,你往哪裡去?
對香港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一點偏頗的觀察

到稅務局繳完了稅,下樓時覺得特別神氣,從此以後 多了一重身份:香港的納稅人。寫這篇文章,就是在盡一個香港納稅人的義務,當然,也是權利。

石水渠街的野薑花

從稅務大樓出來,橫過幾條大道就可以到石水渠街,我要到那兒買一把野薑花。窄窄的石水渠街是一個露天市場,擠擠攘攘的,人情味十足。鞋店前放著幾個水桶, 火百合、滿天星、野薑花,隨興地「扔」在裡面,愛買不買。海產店前一攤一攤的鮮活漁貨。一隻巴掌大小的草蝦蹦到隔鄰的一籠青翠的菠菜上,又彈到地面;嚇了 一跳的家庭主婦將它撿起,笑瞇瞇交還給魚販。腆著肚子的屠戶高舉著刀,正霍霍地斬肉;千錘百鍊的砧板已經凹成一個淺盆。駝背的老太太提著菜,一步一步走在 人群裡,雖然擁擠不堪,她不慌不忙,顯然腳底熟悉每個地面的凹凸,眼裡認識每個攤子後面的鄉親。
野薑花聽說來自南丫島的水澤裡。我買上一大把,抱在懷裡,搭上開往石塘咀的老電車,一路叮叮噹噹晃回西環。

一道公民考題

如果我是香港的公民教育老師,我會出這麼一個考題:
中區警署十七棟古意盎然的歷史建築要交給地產商開發。灣仔的石水渠街露天市場要拆除,古老「印刷一條街」利東街要拆除,灣仔老街市要拆除。。。舊的,老 的、矮的建築,狹窄的擁擠的老街老巷,要讓位給玻璃和鋼筋的摩天大樓,變成昂貴的公寓大樓或者寒光懾人的酒店商廈。

西九龍文娛區的競標廠商紛紛提出了規劃,毫無意外地,全是地產財團。標書指定要有的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地產商正在進行全球性的合縱連橫、做如火如荼的宣傳。香港的報紙突然每天都是國際美術館的長而拗口的名字。

同時,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了一個宣傳短片,「心繫家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配上溫馨動人的畫面,每天在新聞報導前播出。精心包裝的愛國教育在悄悄進行中。

請指出,以上看起來互不相關的三件事,隱藏著什麼內在的關聯?試從三件事中看出香港的文化政策及公民社會的發展狀態。

「中環價值」壟斷

香港宣傳自己的標語是:亞洲的國際都會,Asia’s world city. 這個自我標榜沒錯,觀光客所看見的香港也是這樣一個面貌:地面上有高聳入雲的大樓、時髦精美的商店,地面下是四通八達的運輸密網、人定勝天的填海技術。看 得見的是名牌銀行林立,貨櫃碼頭如山,看不見的是精細複雜的金融制度,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 清廉效率的政府、法治的管理。

國際上所看見的,以及香港人自己所樂於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個香港:建築氣勢凌人、店鋪華麗光彩、英語流利、領口雪白的中產階級在中環的大樓與大樓之間快步穿梭。也就是說,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外面的人走在中環的大道上,仰著脖子欣賞高樓線條的炫麗,不會看見深水陂街上那些面容憔悴、神情困頓的失業工人,或是多年住在觀塘和元朗卻從沒去過中環的 新移民婦女。外面的人守在尖沙咀海濱星光大道上等候驚天動地的煙火表演,不會想到,香港七百萬人中有一百四十五萬人活在貧窮線下,有很多很多的獨居老人像 雞鴨一樣長年住在籠子裡;不會想到,這個「亞洲的國際都會」在貧富不均的指標上高居世界第五,與智利、墨西哥、哥斯達尼加、烏拉圭同流。外面的人不會想 到,姿態矜持而華貴的中環其實只是香港眾多面貌中的一個而已。

這樣的敘述,其實也不正確,因為我很快就發現,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拆,拆,拆

九龍寨,調景嶺,早就拆了。因為九龍寨和調景嶺骯髒、混亂、擁擠,用「中環價值」來衡量,代表了令人羞恥的「落後」。九龍寨和調景嶺所凝聚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情感,是掃進「落後」的垃圾堆裡一併清除的。

旺角的郎豪酒店剛剛落成。龐大的建築體積座落在窄窄的上海街上,高牆效應使上海街上的人變得非常微小,彷彿老鼠爬在牆角下。啟德機場移走之後,九龍的建築限制改變,郎豪預告了九龍將來的面貌:九龍也將中環化。

灣仔的 Mega Tower 酒店也是地產商一個巨大的建築計畫,如果通過,意味著灣仔老街老巷老市場的消失,老鄰居老街坊的解散;意味著原本濃綠成蔭的老樹要被砍除,栽上人工設計出 來的庭園小樹,加棚加蓋鋪上水泥,緊緊嵌在大樓與大樓之間。

Bauhaus 風格的老街市要被拆除,藍色的老屋要被拆除,石水渠街的老市場要被拆除,中區警署的歷史建築群,包括域多利監獄,要交給地產商去「處理」,讓他們建酒店商 廈。更多的酒店,更多的商廈,更多的摩天大樓,像水淹過來一樣,很快要覆蓋整個香港。

中區警署:祖母的日記能招標嗎?

來香港一年,有很多的驚訝,但是最大的震驚莫過於發現,香港政府對於香港歷史的感情竟是如此微弱。 讓我們看看中區警署。就藝術而言,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風格代表了殖民時代的美學,在香港已經是「瀕臨絕種」的稀有建築。就歷史而言,域多利監獄當年監禁過反 清的革命志士,也殘害過反日的文人。是否監禁過孫中山,史學家還在辯論;即使將來證明沒有,辯論的過程本身也已經為歷史添加了重量。而即使沒有孫中山,難 道戴望舒的獄中血淚還不足以使這個監獄不朽嗎?*

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裡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當你們回來,從泥土

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1942年4月27日

除了戴望舒之外,還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歷史深埋在域多利監獄裡?牢房裡頭若是江洋大盜,他可能凸顯了香港的治安史;若是因貧困而犯罪的升斗小民,他就呈現了 香港的底層庶民生活史;若是飢寒交迫的非法移民,他就刻畫了香港顛沛流離的遷徙史;若是屈打成招的政治犯,他就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史押上了筆錄。

每一個牢房、每一面牆,都是香港史的證物。我敢說,域多利監獄裡的每一塊磚都是濕的,因為它滲透了香港人的母輩祖輩的淚水和嘆息、香港人集體的創傷和榮耀。政府哪裡有權利把它交給地產商去「處理」掉?你會把祖母手寫的日記本拿去招標出售嗎?

監獄是要保留的,政府說,但是環繞監獄的很多其他老建築,不是太珍貴。或許,但是,請問,做過完整的歷史調查嗎?認真問過市民的想法嗎?歷史建築的文化價 值若是真正被重視,為什麼我們只聽見「經濟效益」四個字?監獄的歷史意義若是真正被珍惜,你可能把它和週邊環境截斷,讓它孤伶伶地站著,被高聳逼人的酒店 和商廈包圍?

如果我是。。。

作文題目:如果中區警署建築群是在台北,我會麼麼做?
如果我是文化局長,我會馬上成立一個專案小組進行這幾件事:

1. 對市長和財長進行說服:歷史記憶是市民身份認同的護照,使一個群體有別於他人的感情印記。而文化保存是一個城市的命脈,與經濟發展也可以並行不悖。

2. 對十七棟建築的每一棟進行深度多元的歷史調查。以域多利監獄為例,委託歷史學者開啟所有監獄檔案,研讀每一個個案,書寫域多利監獄史。透過對政治犯、冤 案、犯罪紀錄、懲罰與感教制度演變等等的研究,香港與中國近代史以及英帝國殖民史血肉相連的一頁可能有嶄新的視野出現。如果資料夠豐富,甚至思考成立監獄 博物館,譬如莫爾本的監獄博物館就是那個城市最辛酸、最動人的一個歷史博物館。
十七棟建築,就是十七種最疼痛、最深刻、最貼近香港人心靈的香港史。以後每一個跟著老師進去走一遍的小學生,都會從一塊磚裡頭看見自己的過去,從而認識自己的未來。

3. 向企業及大眾募款,發起認養古蹟運動,成立國民信託基金。大企業可以捐鉅款,小市民可以「一人一百塊」作古蹟之友。基金用來修復古蹟,同時作為永續保護以及管理經營之用。

如果我不是決策官員而是個小市民,那麼我會用盡力氣發起公民反抗運動,串連所有的非政府組織──環保團體、消費者團體、小學家長會、被虐婦女保護協會、勞 工權益促進會、文史工作室、青年義工。。。,包括國際組織;我會結合所有大學的歷史系、建築系、城鄉研究、都市計畫、景觀系所以及教育學院將來要為人師者 的學生和教授們,與政府進行長期的抗爭。我會靜坐、示威、遊行。我會不間斷地投書給本地和國際的媒體,我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求援,向國會議員申訴;我會 尋找律師探討控告政府的可能。

最後,告訴你我最後會做什麼:我會用選票把不懂得尊重文化、輕視自己歷史的政府選下去,換政府。但是香港的的政府是不能換的,因為沒有普選。

西九龍:為誰而建?

香港政府不僅止將充滿歷史記憶的老區交給財團去開發,空曠的新地同樣放任財團去發展。西九龍簡直就可以直接寫進文化政策的教科書當作負面教材範例。香港核 心區最後一塊濱海的鑽石地帶,如果講明要做商業開發,靠賣地賺錢,也就罷了,可是政府說,這將是文化項目,要有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等等,要在文化上建 設香港。

要建設一個文化的香港,是不是先要知道香港有什麼,缺什麼,哪裡強,哪裡弱?在招標之前,起碼有幾十個非做不可的研究調查:

譬如藝術教育整體研究:香港的教育制度裡有多少藝術教育?與國際評比如何?藝術教育缺哪一環?香港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有怎樣的文化素養?西九龍規劃需不需要把青少年的藝術教育當作核心思考?

譬如創意產業調查分析:哪一個產業在香港最具競爭力,最值得重點扶植?如何扶植?動畫是否已被韓國領先?水墨是否有發展空間?設計是否是香港的優勢?如果是,應該設立博物館還是設計學院還是兩者都不要?

譬如藝術人才培養計畫:除了補助以外,是否應該有制度的變革?是否應該提升智慧財產的保護、是否應該加強大學的藝術科系,西九龍如何用來培養本土創作。。。

譬如欣賞人口的擴展:十八歲以下的藝術欣賞人口有多少?什麼獎勵或補助制度可以創造欣賞人口?什麼設施可以吸引更年輕的藝術欣賞者?

譬如弱勢公民文化權的普查: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看什麼戲、聽什麼歌、享用到幾成的文化設施?盲者、聾人、單親媽媽、同性戀者、坐輪椅的、精神病患、監獄犯 人、外籍勞工、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弱勢族群、貧窮線下的赤貧者、赤貧者的孩子。。。享用到多少文化的公共資源?康文署所提供的活動裡他們的參與是幾成?如 果弱勢者的文化權沒有被照顧到,那麼西九龍是否應該將之納入考量?

譬如現有文化設施的全面體檢:歷史博物館、科學館、藝術館等等,現有多少參觀人數?藝術教育效應評估如何?是否低度使用?是否浪費空間?是否經營不善?是否資源重疊?

譬如2030年香港文化發展藍圖的提出:香港對自己的文化期許、文化定位是什麼?它所缺的究竟是草根性質的社區兒童圖書館、街坊藝文活動中心,還是水晶燈 紅地毯、一張椅子一萬塊的現代演藝廳?要補強的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現代的還是傳統的、本土的還是國際的?

譬如。。。。
零零星星的研究確實在進行中,但是並沒有整體的藍圖。好像掛一張巨大的文化地圖在牆上,將宏觀的未來藍圖透明疊在現存狀態上,就可以清楚看見自己的強項和 弱點。西九龍應該發揮什麼功能,應該包含什麼設施,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必須放在這樣一個宏觀、前瞻的藍圖上去思索,才是負責任的規劃。

沒有全面的研究調查,沒有宏觀的文化藍圖,也渾然不談香港的文化定位,就把西九龍交給財團去自由發揮。財團怎麼做呢?他關心香港的藝術發展嗎?他瞭解香港 的文化潛能和文化困境嗎?他有文化的前瞻能力嗎?他對邊緣人、小市民的文化公民權要負起責任嗎?

西九龍落在商人手裡,於是我們就看見典型的香港商業操作上演:一個說,邀了龐畢度來開分店,另一個就說要與古根漢合作,第三個更厲害,找來了「八國聯 館」,號稱要聯合北京的故宮、芝加哥美術館、俄羅斯埃爾米塔日故宮博物館、羅浮宮和澳塞、澳洲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及亞伯特美術館、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 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商人玩藝術家、建築師、美術館的名字跟他們玩Gucci皮包、Bali皮鞋、Armani服飾、Dior化妝品手法一樣,只是文 化的意義被淘空。

有沒有人在問:這些聲名顯赫的國際美術館進到西九龍,為香港人帶來什麼?香港的孩子會得到更好的藝術教育?本地的藝術家會得到更多發表的空間、創作的資 源?香港文化會從此紮根,香港人會因而對香港文化更有自信?還是說,香港因此會吸引法國人來香港看羅浮宮和奧塞分店,吸引美國人來香港看古根漢分館,吸引 俄羅斯人、加拿大人、西班牙人來香港看他們國家的東西,或者北京人來香港看故宮典藏?

西九龍究竟是為什麼而建?為誰而建?更核心的是:香港的文化藍圖究竟是什麼?人文素養的厚植、文化發展的永續,策略又是什麼?如果對人文有關懷,對未來有擔當,這些問題都是決策者不能逃避的問題。

但你不能對商人這樣要求;商人是為了賺錢發財而存在,政府才是為了關懷和擔當而存在。對香港的孩子、藝術家、文化發展、城市前途有責任的,不是這些商人,是政府。當政府沒有關懷和擔當時,那就是一個有問題的政府。

開發,是香港的意識型態

老區成片成片地剷除,新區不經思索地開發,財團老闆坐在推土機的位子上指揮,政府官員坐在冷氣呼呼的辦公室裡微笑。當財政司長笑瞇瞇地宣布要「開發」大嶼 山──建設刺激遊樂場、水上遊樂場、高爾夫球度假村。。。我又像野貓一樣弓起背、毛髮直豎,想問:你的2030年城市藍圖是什麼?發展還是保育的抉擇、香 港的城市定位,都清楚了嗎,在你把綠油油的大嶼山交給財團、變成工地之前?

在香港,經濟效益是所有決策的核心考量,開發是唯一的意識型態。「意識型態」的意思就是,它已經成為一種固執的信仰,人們不再去懷疑或追問它的存在邏輯。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你覺得香港很多元嗎?不,它極為單調,因為整個城市被一種單一的商業邏輯所壟斷。商廈和街道面貌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不管是又一城還 是太古廣場還是置地廣場,一樣的建築,一樣的商店,一樣的貨物,一樣的品味,一樣「歡迎光臨」的音調。走在光亮滑溜的廊道上,你看見物品看不見人,物品固 然是一個品牌的重複再重複,售貨員也像生產線上的標準模。連咖啡館都只有標準面貌的連鎖店。

如果僅只在這些大商廈裡行走,你會得到一個印象:香港什麼都有,唯一沒有的是個性。大樓的反光,很冷;飛鳥誤以為那是天空,撞上去,就死。

城市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是:老街上有老店,老店前有老樹,老樹下有老人,老人心裡有這個城市特有的記憶,他的記憶使得店鋪有任何人都模仿不來的氛圍、氣味和 色彩。如果不是老店,那麼什麼都不怕的年輕人開起新店,店裡每一根柱子,柱子上哪怕是一根釘子,都是他性格和品味的表達。離了婚的女人開起咖啡館,每一只 杯子、每一張桌布每一瓶花草都是她個人美學的宣示。老婆婆的雜貨店賣的酸菜還泡在一個你從小就看過的陶缸裡,成為你日後浪跡天涯時懷鄉的最溫暖的符號。

香港不是沒有這種個性和溫暖,買得到野薑花的石水渠街、印過喜帖和革命文宣的利東印刷街,都是香港最動人最美麗的城市面貌。但是在「開發」的意識型態主導 下,他們在一條街一條街的消失,被千篇一律面無表情、完全看不到「人」、看不到個性的都市建設所取代。

政府和財團進行土地的買賣,嘴裡吐出天文數字,對著鏡頭談經濟效應;我納悶的是,那麼誰在負責思考:我們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你可認識歌賦街?

我所目睹的二十一世紀初的香港,已經脫離殖民七年了,政府是一個香港人的政府,但是我發現,政府機器的運作思維,仍舊是殖民時代的思維。

殖民思維有幾個特點:它一不重視本土文化和歷史,二不重視草根人民,三不重視永續發展。

英國人統治時,他所立的銅像、所寫的傳記、所慶祝紀念的生日忌日、所歌頌的傳奇、所愛惜的古蹟,所命名的街道,當然都是英國角度出發的人物和歷史。對於中 國和香港本土的歷史記憶,是漠視和輕視的。王韜、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蕭紅、張愛玲、許地山、戴望舒、蔡元培、錢穆、徐復觀、余光中。。。這些 名字都沒什麼意義。華人因鼠疫而死亡的口述歷史、房舍因大火而焚燒殆盡的遺址、鄉民因抗英而犧牲的地點、大罷工時工人集會的廳堂、文人因反日而被害的日 記、魯迅演講的大堂。。。在殖民者眼中,無關緊要。

於是所謂「脫離殖民」,最重大的意義之一就是,人們回頭去把自己被扭曲、被改寫、被漠視被輕視的歷史挖出來;把被殖民者丟到垃圾堆裡的祖母的日記找回來, 擦乾淨,重新,一字一句地辨認,一字一句地讀,從脆弱泛黃的紙張和蒼白的字跡裡,重新發現自己是誰。「脫離殖民」意味著,每一個香港孩子走過中環歌賦街 時,知道「歌賦」(Gough)不過是某英國陸軍中將的名字罷了,但是他更知道歌賦街四十四號的中央書院是孫中山讀過的學校,歌賦街二十四號是孫中山、陳 少白等「四大寇」意興風發秘商革命之處。

「脫離殖民」意味著,把殖民者所灌輸的美學品味、價值偏重和歷史觀點──不見得推翻,但是徹底重新反省,開始以自己的眼光瞭解自己,開始用自己的詞彙定義 自己;後殖民的政府會把本土的文化歷史古蹟、老街老巷老記憶,即使不美麗不堂皇不甚體面,一點一滴都當作最珍貴的寶貝來保護珍愛。

我沒看到這個過程真正在香港發生。

文化缺席的政府

更確切地說,殖民者並非僅只不重視被殖民者的文化,他原則上不重視文化,因為文化是思想,思想勢必意味著獨立思考和價值批判,這些都是對統治的障礙。從香 港政府的組織架構就看得出,文化在這個城市的管理和發展上,是毫無地位而且極端邊緣的。香港沒有文化的專責機構,文化藝術「夾帶」在民政局的業務內,與捕 鼠滅蚊、足球博彩、郵票設計、幫傭管理、游泳池清潔、大廈與旅館業監督等等混在一起。民政局的「使命」列出十四條,其中只有兩條直接與文化有關,哪兩條 呢?

最重要的是文康,也就是說,香港對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辦理康樂活動的層次。另一條是古蹟保存。把古蹟保存列為十四條之一,不是很不錯嗎?但是你發現,古蹟 保存的工作是由一個層次極低的三級單位來負責。在民政局屬下還有各種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等等,各自辦理自己的活動。這個結構所凸顯的是,文化處於下 游,根本進不了最上游的決策,或者說,在最上游的決策機制裡,根本就沒有文化的思維和視野。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鏡頭:最高的決策會議討論中區警署的議題時,財政司長、工商局長、經發局長、運輸局長、房屋及規劃局長可能都從經濟本位去發言,那麼 誰站起來為古蹟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意義去力排眾議、「咆哮公堂」呢?民政局長的本位不一定是文化,可能是民政。所以文化的位子上,其實是空的。所有的決策, 就在文化缺席的狀況下,做了。在一個文化缺席的政府結構裡,當然經濟效益可以超過任何別的考慮,開發意識型態可以勢如破竹地進行,都市建設可以由財團主導,城市品味由工程及經濟官僚決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殖民者在的時候,他無心厚植文化根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遲早要走,香港不是他的家。開發是理所當然的意識型態,開發所得,豐富 了他的母國──他真正的家。至於開發是否犧牲一些其他的價值,譬如社會公義或歷史情感或造成文化的虛弱,他不必在意。於是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後殖民政府 回頭去挑戰殖民者的開發至上哲學,把殖民者所忽視的價值翻轉過來放在首位思考:對貧民和弱勢的照顧、對文學和語言的重視、對文化和歷史的強調、對綠色土地 的鍾愛、對下一代人文教育的長程投資等等,一種「厚植本土、文化優先」的思想,在被殖民者自己當家作主之後會取代「唯利是圖」的功利思維,變成新的主流哲 學。也就是說,在後殖民政府裡頭,文化理應成為首席局。

但是我並沒看到這個過程在香港出現。

一萬個口號抵不過一支老歌

殖民者挾其母國的現代化優勢,他的政府一定是由菁英思維主導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府官員掌握知識、能力和權力,一切的決定由上而下貫徹。捉 襟見肘時,一通午夜的電話掛往母國,第二天早晨已有指示。母國畢竟文化厚重,經驗嫻熟,往往還在殖民地創出優越的成績。於是所謂脫離殖民,就是在別人的 「大腦」抽走了之後,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從哪裡來?當然是民間。

脫離殖民意味著政府從原本居高臨下的菁英位置走下來,與自己的平民站立在同一高度對話;中區警署保存或開發,灣仔老區保護或拆除,由市民的意志主導。康文 署也不再是所有活動的主辦者,不再掌握所有資源,不再是藝術家和表演團體仰望的施捨者,民間自己實力強大、百花齊放。脫離殖民意味著本地的學者、專家、文 化人會取代殖民者的「大腦」深入政府的決策過程,不再坐在林林總總的「諮詢委員會」裡當政府假裝民主的花瓶,而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實質主要動力;西九龍的 文化定位,大嶼山的開發與否,都會有一個深刻的公民辯論、知識界文化界專業較勁的過程。同時,當人民開始真正參與決策,開始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時,公民 社會於焉成形。

我也沒看到這個過程真正在香港產生。

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兩種過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照樣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來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見「大腦」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發酵:「心繫家國」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調成甜甜的飲料,讓香港人喝下一杯「愛家愛國」。幼稚園的孩子們學唱「起來,起來,起來。。。」公民教育被簡化為愛國教育,愛國教 育被簡化為愛黨的政治正確。

中國,不是不可以愛。殖民者曾經多麼地防備你去愛它,連鴉片戰爭都一筆帶過。但是中國值得香港人去瞭解、去愛的,是它的法官還是它的囚犯?是軍隊還是人 民?是唐詩宋詞還是黨國機器?是它的大地還是它的官僚?香港如果要對中國做出真正重大的歷史貢獻,是去順從它還是去督促它?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老師們帶著孩子去行香港的山,教他們認識島上的野花野鳥;是讓維園阿伯成群結隊地去開社區大會,辯論灣仔要不要Mega Tower;是讓大學生在做了中區警署的歷史訪查之後,組隊到政府大樓去示威抗議;是讓中學生學習關懷尼泊爾和印度裔香港人的悲苦和孤獨,讓社區媽媽們組織「濕地保護協會」、「石澳文史工作室」、「古蹟之友基金會」。。。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 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堆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 清澈。每一棟老屋被保存,每一株老樹被扶起,每一條老街被細心愛護──即使是貧民街,都會使人們驚喜:原來我的腳所踩的就是我的家、我的島、我的國。要人 民愛家愛國嗎?不要花納稅人的錢去製作宣傳吧!你不要拆掉他的老屋老街,不要剷除他的參天老樹,不要拆散他的老街坊,不要賣掉他祖母的日記本,他就會自然 地「心繫家國」,歌於斯,哭於斯。

認同,從敢於擁抱自己的歷史和記憶開始,而一萬個政治人物的愛國口號呼喊,不如一支低沈的老歌,一株垂垂老樹,一條黃昏斑駁的老街,給人帶來抵擋不住的眼 淚和纏綿的深情。老歌、老樹、老街,代代傳承的集體記憶,就是文化。公民社會,從文化認同開始。

中環價值,無法創造人文底蘊;殖民思維,無法凝聚公民社會。而且,別再告訴我「香港人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有自由」,因為沒有民主保障的自由是假的自由,它 隨時可以被你無法掌握的權力一筆勾消,再說,中區警署若是拆個精光,你能怎麼樣?但是你能怪政府嗎?連小學生都知道: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 所以,香港,你往哪裡去?

光與熱之必要

這裡所有的批評,都是以偏蓋全的,因為明明已經有這麼多人正在努力,不管是民間還是政府內部:保護海灣的運動,灣仔區議會對灣仔老區的關懷行動,四年前文化委員會成員的點滴心血,牛棚書院、Project Hong Kong 和種種社運團體的努力、媒體文化版的持續討論,專欄作家的日日呼籲,甚至民政局所主導的種種文化論壇。。。 在在都顯示,香港的公民能量和人文反思有如活火山地殼下的熱氣,在噗噗蠢動。七一遊行,是熱量的凝聚。但是,原有的中環價值和殖民思維堅固巨大如鐵山,七年了,鬆動的,是那麼地少。。。

我只能把黑人作家James Baldwin的話偷來,送給所有正在艱難地放光放熱的香港朋友們:文化傳承是內聚的,它約束了我;天賦權利是外擴的,把我和所有生命永遠地連結。但沒有 人可以只要那天賦權利而不接受他的文化傳承。(My inheritance was particular, specifically limited and limiting. My birthright was vast, connecting me to all that lives, and to everyone, forever. One cannot claim birthright without accepting the inheritance.)

2004年11月9日
ytlung@hku.hk
*戴望舒是詩人,星島日報副刊編輯,因宣傳抗日而被日人於一九四二年春天監禁於域多利監獄。

2008/10/24

假如温暖可以是一种理想

Filed under: Love — pinksealife @ 00:24

沈奇岚–《假如温暖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给刀刀的新书《被爱路过》写的书评。

有时候真蛮喜欢这只小狗的。

对那只叫做刀刀的小狗,有时候竟然是羡慕。

它可以傻乎乎,在气球里面傻笑;它可以发花痴,在春风里因为爱情拂面笑得不知道方向;它可以沮丧,被雨淋湿了就等着风来吹干;它可以开心起来抱电线杆;它可以难过了就落泪……它可以那样直白地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天真,难过和忧伤,沮丧和失败。

看刀刀,总是有心中一动的感觉。

从来不是震撼,是小温暖,小感动。清清楚楚的,心底的某个角落,柔软了一下。

那些很智慧的话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快乐都是自找的”,但真正打动人的却是那些放下了聪明之后的叙述——“寂寞是抬头看天空,天是空的。”

刀刀的脆弱和敏感,刀刀的小快乐和小忧伤,刀刀的小智慧和小憨厚,那些不可放弃的骄傲,那些无法言语的沮丧,充满了小人物的天真和自娱自乐。

它有孩子气的单纯,也有自嘲的街头智慧。刀刀不是一个盲目的乐天派。它常常陷入矛盾中,有时悲观地总结人生箴言,有时又充满乐观的情绪。时间久长了,就发现,刀刀是在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认命。

时间之水慢慢流过我们,刀刀说,那就“在流逝的沉默里,从容下沉。” 如果下沉是所有人生必然的结局,那么至少要努力做到从容。所谓乐观和真正的积极,是看到结局之后,依然保持最初的微笑。

年少时候的热情和正直已经是奢侈的情绪表达,生活教会了我们隐忍和等待,还有旁观。“有时候乐观,有时候悲观,更多时候我只是旁观。”置身事外,仿佛智者一般看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说一句箴言:“猫难道就不明白,屋顶的后面还是屋顶啊。”

可轮到自己,还是不甘心。

虽然知道路的下面还是路,山的后面还是山,一年的后面还是另外一年,还是要走下去。

自己的人生就是自己走过的路,没有人可以代替,无论怎样的旅程,对我而言都是独一无二。有时候快乐得雀跃想拥抱别人,四顾无人,有时候孤单难 过地想被人拥抱,四顾无人。兴致勃勃地走,灰心丧气地走,追逐着自己的尾巴或者路边的蝴蝶,偶尔被雷阵雨淋着,人生的行李有时候在后面有时候在前面,在岔 路上绕来绕去地走,晃了一圈发现还在原地,脚掌发胀,有时候还被小石头磕着碰着,可是,要走下去。

这一路,可不可以不勇敢?

可不可以糊涂?

可不可以哭几回?

可不可以不伟大?

可不可以就这样安心地做个平凡的小狗?

可不可以就这样爱一个平凡的人?

可不可以傻乎乎地表达自己?

可不可以不追求完美,只做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刀刀都可以。而我们,总是在告诉自己:不可以,已经不可以。

这样那样的“不可以”和“不得不”渐渐成为了一道篱笆,隔开了那个理想中的世界和年少时的自己。

篱笆的那边有金色的麦田层层叠叠,太阳永远不会下山,转身可以看见月亮和星星挂在树梢,不远处的小木屋上长满了香气四溢的水果,那里的少年无 忧无虑不知天荒地老。刀刀生活在那一国,偶尔撞进我们的世界。篱笆的这一边是渐行渐远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做着需要三头六臂奋勇努力的工作,追 赶着生活也被生活追赶,抨击着功利又追逐着功利,时不时得意时不时沮丧。渐渐练就钢筋铁骨,努力让自己刀枪不入,渐渐遗忘篱笆那边的风景。

做个快乐的Loser,是多么难。于是,人人都努力做winner,即使痛苦,即使勉强,至少看起来还是个winner。
可是如果有一天,匆匆赶路的我们和那只叫做刀刀的小狗撞个满怀,满手满心都是温暖,那时该怎么办。该怎么办。

不如就承认一下,我们没有那样坚强,也不想那样刀枪不入,我们只是想被温暖地抱一下。

温暖其实可以成为一种理想,那是不必逞强的时刻。如果会被那条叫做刀刀的小狗打动,那是对曾经的自己温柔的纵容。

仁慈地对待自己的渺小和平凡,其实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刀刀并不完美,这只平凡的不伟大的小狗,带来了记忆中的温暖和温柔。

一只小狗,在一个都市里恋爱了。和我们一样。

一只小狗,在恋爱里快乐了,彷徨了,悲伤了。和我们一样。

那些渐行渐远的青春的单纯日子,可以望见背影越拖越长的那时的自己,那是远去的时光和心情。

我们有的是眼下的生活,眼下的生活有它的难处和好处,实现又消磨着我们从前的梦想,叫人渐渐忘记了从前的自己。直到在某个街口,撞见那只在痴笑的叫做刀刀的小狗,那样傻傻地单纯地旁若无人地只为了爱在痴笑。

忽然间感觉到的季节的温度,三月的春风扑面而来,心里有什么地方被悄悄打动,猝不及防。那只叫做刀刀的小狗,跃过岁月和生活的篱笆,扑进我们的怀里。

于是像在路上走在前面的人突然回头看自己,那熟悉又陌生的脸,是年少时倔强认真的自己,是凝望初恋爱人窗口时的温柔,是坐在街口和她分吃一个 冰淇淋的欢乐,是在尚有熄灯制度的宿舍走廊里深夜写信时昏黄的灯光,是夏日里送给她的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玫瑰,是月下初吻时身体轻轻的颤抖,是守在电脑前 深夜的静候是天亮说晚安,是她的头发的细滑与轻柔,是分手后整夜流连在街头不想回家的彷徨,是喝下的酒和说的胡话,是不知道谁拍拍肩头和记不清楚的安慰, 是上飞机前突然收到的短信说“珍重”,是同学聚会上又看见让自己念念不忘多年的她怀着孩子笑问自己这些年还好么,是在街头突然听到一首说中心事的歌,微微 发怔摇摇头继续走向办公室,是偶尔拿起毕业照突然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却看见她的脸……

刀刀说:“打开门,往事蝴蝶般扑面而来。我在美好的心酸里,手忙脚乱”。

那些手忙脚乱的时刻里,我知道你在微笑 。

2008/10/22

花生

Filed under: grow,Hong Kong,Learn,Live,struggle,Tears — pinksealife @ 12:35

花生 – 張繼聰

作曲:張繼聰
填詞:小克
編曲:Goro Wong / 張繼聰
監製:林健華

鼻尖 尋媽媽的乳腺
指尖 求爸爸的哄騙
生命線 藏答案真奇妙

臉孔 逐漸清晰看見
小腿 離開花花軟墊
小娃娃 給予這一家 溫馨的貢獻

成長中的羽燕
看清世間轉變
遇險阻不要躲
疑難放身邊

毋忘父母的勸勉
願日後奮力勇戰
沿途如你身中箭 快擱淺
不戀戰 不丟瞼 回到家避嫌
這星球上 小旅店

父親 由你惺惺作態
母親 容你放浪形駭
長大了 別愛侶心情壞

忌廉 蛋糕增添氣派
婚戒 由你給她佩戴
你親親 婚禮的嘉賓 衷心的禮拜

繁囂骯髒世界
太轉折多古怪
如不珍惜結果
如螻蟻遷徙

毋忘父母的勸戒
用毅力創造美態
和情人兩手緊拉 去了解
不嗟怨 不走歪 煩惱給活埋
建星河上 小世界

當春風吹送得太快
能逃離那陣雨帶
和情人那小乖乖 快尾擺
花開遍 青草生 陪你挽著鞋
看蒼穹上 千千世界

鼻尖 重複當天索奶
花生 爺爺今天去買
Hmm~ 酣睡別乍醒

溫家寶接受CNN專訪,回答六四,西藏,中國網絡封鎖等問題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Interview on CNN

Filed under: Hong Kong,Identiy — pinksealife @ 11:07

2008/10/16

Heavenly life style

Filed under: Hong Kong,Live — pinksealife @ 00:10

am too tired…post more later…

2008/10/13

刀刀,你讓我微笑了

Filed under: art,beauty,creative 便幸福,Live — pinksealife @ 23:31

Source: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194720022_3.html

免費擁抱,拒絕冷漠 Free hugs, no more indifferences

Filed under: Feel,Hong Kong,Love — pinksealife @ 17:35

What happens…

google.com

search:冷漠

  1. 胡平:談談冷漠

    冷漠就是心死,冷漠不是罪惡,卻是一切罪惡發生的條件。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n767435.htm – 21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2. 冷漠‘ Blog – 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 [ 轉為繁體網頁 ]

    冷漠PS:挺刺激的,故事有點長,大家當小說看吧··寫的很精彩,一定要耐著性子看完…. 勁舞團,恩,果然很好很強大啊·· 2008年6月19日,貴州省石阡縣農業銀行門口發生
    http://www.lengmo.net/ – 86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3. 當代中國人為何如此冷漠

    – [ 轉為繁體網頁 ]

    有人質疑“陌生人社會”的觀點為冷漠者推脫了責任。直面現實,作為道德水準下降的表現之一冷漠行為的蔓延,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就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有可能根植
    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12/10/content_2317270.htm – 37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4. 冷漠(有發生過)

    完全明白, 我好怕別人對我冷漠, 我是一個多疑的人, 我會猜想別人對我生厭或是我做了 『原來冷漠,比虛偽更讓人感到失望……』有時,我會覺得冷漠相對於自己來說,也
    oku923.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5371 – 78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5. 老ㄙㄨ的部落格:冷漠的傷害- 樂多日誌

    這種冷漠的對待,其實就是一種嚴重的傷害!被冷漠傷害的孩子,行為上會變得怪異,人際關係也會變得邊緣化,同時對自己也更加的沒有自信.
    blog.roodo.com/oldsu0/archives/4221485.html – 23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6. 冷漠– 我的世界‧我的天

    習慣了對妳的冷漠沉默寡言不語 也許是過度在意… 我的心,在交戰. 文章來自: 本站原創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心情心情 喃喃自語喃喃自語
    blog.onlyone.idv.tw/796.htm – 46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7. 冷漠是另外一種瘟疫— 讀卡繆《瘟疫》有感

    但在閱讀完卡繆的《瘟疫》後,發現肺炎擴散的其一可能原因是,我們還患了另外一種瘟疫 — 冷漠。在這本書中,卡繆雖並沒提到冷漠,但他提到我們生活的邏輯:我們「無法
    http://www.geocities.com/chinacomment/hkcomment/plague.htm – 11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8. 人民時評:比自私更可怕的是冷漠!–觀點–人民網

    – [ 轉為繁體網頁 ]

    2005年11月20日 還有一種可怕,叫冷漠。在北京公交車上發生那一幕時,不僅沒有一個人施以援手,哪怕是勸勸架,反而在少女人事不醒之後,卻有人在叫“到底開不開車!
    opinion.people.com.cn/GB/40604/3872181.html – 47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9. 冷漠,現實是最好的老師

    – [ 轉為繁體網頁 ]

    昨天上午6時40分許,在上海市820路公交車上又發生了類似一幕,十多分鐘的時間內,老人手持癌症病歷苦苦哀求換來的均是冷漠的雙眼。(2月22日《江南時報》)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2/26/content_378716.htm – 22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10. 令人憂慮的城市冷漠

    – [ 轉為繁體網頁 ]

    【ICXO.com編者按】喜愛走南闖北的人,走的地方多了,就會感悟出一個特別的現象:城市越大,得冷漠症的人越多,症狀越明顯,也越嚴重,甚至可以用病入膏肓來形容。
    observe.icxo.com/htmlnews/2005/08/12/646665.htm – 52k – 頁庫存檔類似網頁加入筆記本

2008/10/05

原來灣仔……緣來灣仔

Filed under: Hong Kong — pinksealife @ 01:44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